到底要不要多读书

高中生能有如此思考真的很棒呢。成为近神之人,陷入经验主义,这样的体验本身就弥足珍贵。我并不认为多数人能摒弃前人探索的理论高度而建立自己独特的世界观,璞玉不被打磨又与砂石何异?尤其在这个令人伤感的时代,读书还是绝对必要的。

彌音始晝 .. Marsey .:

这两天在看叔本华的随笔。其中有一些段落让我甚是纠结,是有关读书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如是他说。


对此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之前我是很追随他的。我有一种和此叙述极为相近的习惯,就是不分好坏地把外部的知识向身体里投掷,期冀能出现意料之外的奇妙化学反应,谓之灵感。我有一套自己的古怪世界观,就是极度的混乱潜质中才能萌生出极端强力的意志。因此,我潜意识里好像特别趋向于制造与众不同的混乱,然后再以更大的痛苦把它们悉数归类整理。


因此,在读书上,我就真的是那种可以成天只看不思考的人。我自负地认为我已经把能思考的终极问题思考遍了,现在这些琐屑的、具体的东西只消用来检验和填补我既成的体系或小小改动之,多多益善,少之也无甚影响;我很少有世界观崩塌之时,因为对一切底线都有了很富余的预估。当然,这无疑是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标志,但其实不完全是——我只是有一个极大尺度的包容量,因而那种频繁的变动不会时而在我身上出现——那种在我的同学身上频繁出现的多动性状就是外部表现。


我就像一个黑洞,对于所阅读的内容全书接纳,但接纳不等于认同。我有一个非常奇葩的人生理想,就是想成为近神之人,这主要是源于无神论的社会环境下我感受到的信仰危机。我需要一个标准,一个最高的追求——因此,我不断加强这样的信念,就是:我必须有神一般的预见性和包容性。


我不相信格物真的能够高效率地致知。而我的人生短暂,所以我必须大量阅读。我不是生活在叔本华那个时代,那个可以自由呼吸独立思考的时代——尽管我有复古倾向,但我还没有傻到与时代全然对抗。我必须应试,刷高考题,忙数理竞赛,背SAT词汇;这样一种时代性的,以速度为重要指标的行为模式势必影响到现如今一切习惯,包括阅读习惯。或许是我们在前进,又抑或是倒退——身处局内的我们又如何能知道呢?一切都要等候时间的裁决。


所以我想,还是多读书为好。这是一个很少有时间供你潜心、完整地思考的时代,比起阅读得来的“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零碎间断的“血肉淋漓”式的自我思考,恐怕更为糟糕罢。

评论(3)
热度(130)

Cazean

©Cazean
Powered by LOFTER